泰定帝病逝,享年36岁,在元朝11位皇帝中算高寿。泰定帝能力有限,缺
泰定帝病逝,享年36岁,在元朝11位皇帝中算高寿。泰定帝能力有限,缺乏魄力、手腕,没能扭转元朝颓势,还将这个庞大帝国推向深渊,令人惋惜。
从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,到1368年元顺帝出走草原,元朝一共97年,皇帝数量11人。泰定帝比较特殊,他虽然只活了36岁,却是比较“高寿”,元武宗30岁,元仁宗35岁,元英宗21岁,天顺帝8岁,元明宗29岁,元文宗28岁,元宁宗6岁。
除了不如元世祖80岁,元成宗43岁,元顺帝50岁,泰定帝在元朝历史上已经是长寿皇帝的代表了。当然,放眼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,36岁驾崩,算是英年早逝,令人惋惜。
泰定帝,对元朝历史影响很大,他本有机会扭转局势,中兴元朝,却不愿意去做或者说力不从心。
泰定帝,册封晋王,父亲是甘麻剌,真金太子嫡长子,因母亲偏心而无缘继承大统。1294年,忽必烈驾崩,真金早就病逝,皇位在真金儿子中选择,甘麻剌军功比铁穆耳强,但母亲却偏袒小儿子。
忽里勒台大会上,母亲弘吉剌氏建议两个儿子背诵祖训,看谁的素养更高。甘麻剌有口吃,表达不清晰,成为输家。明知道儿子有口吃,还非要比赛朗诵,母亲偏心也太明显。
父亲无缘继承皇位,泰定帝(也孙铁木儿)却从未放弃对皇位的追求。也孙铁木儿长期作战漠北,手握重兵,在抵御西北叛军中立下赫赫战功,实力不容小觑。
按道理说,也孙铁木儿很难继位,只要朝廷不出问题,但元朝内斗,给了也孙铁木儿千载良机。也孙铁木儿想当皇帝,中断了元朝中兴的希望,这是他所始料未及的。
元仁宗、元英宗父子励精图治,力求把元朝变成“北魏”,完成汉化改革。元英宗手段狠辣,雷厉风行,加上丞相拜柱缺乏经验与手腕,激起了蒙古勋贵反抗。
1323年,御史大夫铁失,也就是元英宗的大舅子,图谋发动政变,除掉元英宗皇帝。铁失,权臣铁木迭儿的养子,铁木迭儿死后,元英宗诛杀其党羽,铁失惶恐不安,他只能选择自保。
铁失策划“南坡之变”,参与者16人,都是朝廷勋贵,其中有5人是宗王。铁失敢迈出这一步,就不怕被处死吗?答案是肯定,为了确保元英宗死后,自己能善终,铁失派使者去漠北,与晋王也孙铁木儿会谈。
铁失许诺,事成之后拥戴也孙铁木儿为帝,依靠他的军事力量,稳住局势。也孙铁木儿的表现,耐人寻味:他派使者去告诉元英宗,却故意放慢速度,典型的两头押注。
事变失败,铁失等人被处死,也孙铁木儿可以撇清关系。事情成功,也孙铁木儿众望所归,走程序登基就可以,可谓是双赢。铁失,成功了,他掌握阿速禁卫军团,突袭成功,元英宗、拜柱死于南坡之变。
元英宗被杀,也孙铁木儿继位,是为泰定帝。元英宗改革,触犯勋贵利益,故而遭遇不测,但元朝改革势在必行,而泰定帝却做不到。
泰定帝为了避免成为英宗第二,废除了英宗的革新措施,还重赏蒙古勋贵,许多被英宗贬谪的宗王,重新回到封地,享有更多的特权。泰定帝这么做,只会加重元朝的颓势,使其积重难返。
元英宗改革,遇到危险,泰定帝不去帮忙。元英宗死后,泰定帝又保守,没有继续推行革新,得过且过。除了参与“南坡之变”的16人外,其余党羽、勋贵,泰定帝一律不予追究,还颁布圣旨大赦天下。
削弱勋贵,强化君权,这是确保元朝稳定的重要途径,泰定帝却没有做到。泰定帝本人能力有限,身边又缺乏强有力的文武班底,连继位诏书都是用白话文写成,历史上独一份。
图帖睦尔,被元仁宗贬到琼州,元英宗继续监视,没哈冒头。泰定帝继位,所有被仁宗、英宗父子打压的诸侯,都重新恢复权力,回到内地,埋下了两都之战的隐患。
1328年,泰定帝在上都病逝,享年36岁。燕帖木儿,在大都拥戴图帖睦尔,是为元文宗,与上都的天顺帝阿速吉八(泰定帝儿子)对抗,引起两都之战,元朝元气大伤,错过中兴机会。
元文宗继位后,不承认泰定帝的皇帝身份,没有庙号、谥号。如此,泰定帝是元朝11位皇帝中,唯一没有庙号、谥号的帝王,又是史上唯一用白话文写登基诏书的帝王,不过在元朝皇帝中,泰定帝也是长寿,36岁驾崩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